English

我看博导读博士

2001-04-11 来源:中华读书报 王雪峰(河北保定中央司法警官教育学院) 我有话说

今年三月,我有幸参加了北师大博士生入学考试。当听说河北大学的一位教授、硕士生导师也参加了考试时,我感到颇不可思议。但近日得知著名学者杨义以博导之尊也去申请博士学位(见《中华读书报》2001年3月28日第五版《博导读博士,究竟为哪般?》),先前的惊诧就显得少见多怪了。

近年来“考博”的热度不亚于“考研”,从今年北师大报考人数逾千的事实就可略见一斑。“考博”大军之中,有些人不免抱有实利的目的,比如为改变自己的物质生活待遇,为晋升职称,为摆脱现在的单位,为把糟糠之妻调到身边,如此等等。当然也有一些是“困而学之”,像我这样不自量力认定了吃学术饭而死不悔改的。但不论目的怎样,这些人的职称大部分还是副教授以下。

对于像杨义先生这样的著名学者申请博士学位,则实利的目的或提高学术水平的目的都是不成立的。我觉得“进士及第情结”(见《博》文)之说倒是能说明一些问题。也就是说,学者们申请博士学位,其实是寻求一种“社会认可”或“社会肯定”。就好比世界冠军的教练,即使再有名也自觉是个遗憾,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自拿个世界冠军,那才说明问题。中国人重名声,一向相信社会评价。这种风气在知识分子当中尤甚。文章写得再好,如果不拿到一级刊物上发表也不能服众;即使水平再高,评不上教授也觉得低人一等。反过来讲,文章(或专著、教材)虽然不出众,但得了奖便令人仰视。作为一种社会评价,职称与奖励乃至学位,满足了知识分子“登龙门”的心理欲求。

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,目前在对知识分子的价值评判上,有些方面是有违实事求是的原则的。比如近年对博士的过度炒作就是一例。有些高校在招聘广告中为博士开列的条件甚至超过了教授。某高校前一段时间为博士每人配了一台电脑,而教授却被冷落在一边。这种只重学历不重学力的作风,委实让人心寒。而且它助长了一些人重虚名、轻实学的学风,长此以往,必将贻害无穷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